摘要: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丨作者:村姑陈《1》每年春茶季,都是一场狂欢。由八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茶区共同举行茶香盛宴。而我们,照例是要参与的。只有亲身参与,亲历过程,方能感同身受,对这个行业今年的所有新气象,了如指掌。也才可...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每年春茶季,都是一场狂欢。
由八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茶区共同举行茶香盛宴。
而我们,照例是要参与的。
只有亲身参与,亲历过程,方能感同身受,对这个行业今年的所有新气象,了如指掌。
也才可以融会,贯通,游刃有余。
而每年的行程,也极相似。先上太姥,再去武夷,先采了白茶,再采红茶,最后采岩茶。
早先还好,早先只有白茶的芽头能采,采下来便是做曾经出口茶界的“红人”,白毫银针。
其它的茶还没采,于是可以专注于它。
直到谷雨后,便渐渐忙起来了。
要担心着金骏眉的开采时间,也要警惕着武夷岩茶界的早生种们,像105,八仙,甚至名丛界的封神之作“金柳条”,也要准备“下手”了。
有时候,前一天还在太姥山上采谷雨茶,后一天,便已经在武夷山的某个小山场里,采金柳条了。
甚至,当天就得上桐木去,因为,金骏眉已经开始小采了。
每年的这一段时间,便只恨分身乏术,不能拔一根毫毛变出10个村姑陈来,一个地方分一个,面面俱到才好。
《2》
去茶山的时候,照例开车。
在村姑陈的认知里,只有用车轮熟悉过这山上的一草一木,才算是对这座山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。
SO,去茶山开车,巡茶山开车,便已经是多年的惯例,改也改不掉的习惯使然。
最初上山的时候,一草一木,都觉得新鲜万分。
七八年下来,连夜车都开过无数遍了,李麻花与太姥山车神飙车都能上100迈了,这山上的一切,便只觉得普通之极,仿佛左手与右手,仿佛一件穿了多年的旧衣,哪处掉过扣子,哪处有条勾线,都记得牢牢的。
但今年初去太姥山,还是惊艳到了。
两边的树,还是那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,两旁的山石,还是那嶙峋陡峭的玄武岩,但这条路,我怎么就不认识了呢?
原本的山路,就是干净平坦的柏油路,普通的,素面朝天的。
但这次的山路,它变了。
它不再朴素,它化上了妆。
还是彩妆,路中间的三道彩色的线条,一路从山下蜿蜒到半山腰,进入景区。
三道杠的颜色,是红黄蓝三原色,一道红,一道黄,一道蓝。
它们涂在路中间,从视觉上,把这条普通的山路分成了两半,莫名地,这条路在司机的感觉里,就变窄了一些些。
而李麻花,上了这彩色的山路后,车速更快了。
我问她怎么了,她答,我也不知道,就觉得这颜色让我很激动,就想开快一点。
呃,难道鲜艳的颜色会把人骨子里的动物性给激发出来么?
我倒是觉得这条彩色山路变得更时髦了,像是米国的某条沿海公路,种满鲜花的那种。
车行其间,只觉得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。
《3》
后来去了桐木。
一开上通往星村的那条山间公路的时候,我差点惊叫出来。
那条原本朴素的柏油路,也变成了彩色的。
同样的红蓝两道杠,出现在路的中间。
欧买糕,景区管理部门的审美都如此相似的吗?或者是他们开会通过气了,今年大家都统一画上这彩虹色?
满满的震惊,伴随了一路。
后来想了想,应该是统一的规划吧。
统一让景区的管理更规范,统一让景区看起来更时髦,更有国际范儿。
爱跑步的李麻花点醒了我,她说,画这些极具异域特色的彩色线条,兴许是为了与国际接轨——随着口罩的结束,马拉松的复兴,太姥山和武夷山都有可能成为马拉松的线路之一。
尤其,武夷山的山地马拉松也曾经是业内的一股清流,喜欢参加的大有人在。
把这些山路倒拾起来,也许也有这种远景考虑。
嗯,是了,平地的马拉松,一向是非洲人的强项。黄种人在当中并不占优势。如果来几场山地马拉松,让在草原里奔跑惯了的非洲人,也来体验一回陪跑的快乐,亦是不错。
《4》
再后来去了三坑两涧。
发现了一棵树。
一棵开花的树。
那花叶绿花红,大有羊蹄甲的美貌,且出现在这碧绿油油的茶山中,尤为独树一帜。
大老远就看见它了。高兴地跑过去拍照。
走近才发现,太扫兴了,它竟然,是一株假树。
是塑料的树干,是塑料的花朵。被绑在了一株死去的真树边上,装饰了风景,骗过了游人如织。
但真的让人吓到。很难想象,在风景区里,会有人造的假花假树的存在。
就像在一群真人里面,站着一个假人。
那一刻的心情,不能用言语描述。
后来去九龙窠。
嗯,在一株新种的不知名的树的底下,看到了熟悉的城市的公园里才会出现的标志性绿化——彩色的小雏菊种了一圈,修剪整齐而人工的痕迹极重。
可以看得出是花了钱,花了心思,也有专人在管理的。
只是,游客经过的时候,难免多瞄上几眼,想来是觉得违和。
其实在这山野之间,在这自然风景区里,想要一些天然的花草做为点缀,并非难事。
不拘哪里拔几株野花过来,便浑然天成。
做得十分人工,倒是与这天然的山,天然的石,天然的树,天然的景,不怎么搭得上了。
《5》
茶山的变化是年年都会有的。
这也是吸引我们一路奔向茶山的原因所在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,人不同。
唯愿茶山的变化,是与这座山,这片海,这里的人文,浑然一体的。
还记得当年去苏州,那满大街的苏式建筑,让它在诸多的钢筋水泥城市里独树一帜,令人难忘。
现在的都市,北边的,南边的,去了根本找不到不同之处,每座城市都是同样的摩天高楼,同款的玻璃幕墙,同样的颜色,同样的图形,缺了个性,失了地域特征。
同样的法国梧桐,种在重庆的街头,是南方的形胜,而种在郑州的街头,是北方的疏朗。
那种风貌的差异,才令人有参观与旅游的冲动。
南柔而北刚,我们福建的山,自有福建山脉的气韵悠长。
保持住,方是长久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