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3-17 14:55:07 | 浏览:107
前几天,表姐在朋友那里得知,曾经非常要好的一个同桌要结婚了,于是她决定发个红包表示祝贺。
但没想到,同桌已经把她删除了。
表姐将这件事说给几个同学听,其中一个同学告诉她:
“我以前听她说过,看你成天晒照片,秀生活,总在朋友圈里显摆,觉得你太虚荣了。”
表姐听了,郁闷了一会就不生气了,因为她觉得没必要去计较。
的确,成年人不需要太矫情。不理解,那就互不打扰。
想起知乎上曾有过的一个热门话题: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了?
对此,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有人说:“幸福的人都沉默。”
也有人感叹:“所有的朋友圈,已经以私聊的方式发给了重要的人。”
更有人调侃:“因为生怕一不小心,便让自己成了别人口中那个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的人。”
说来有趣,朋友圈一直是个很神奇的地方。
它的英文名字叫做“moments”,意思是捕捉和记录下生活里的每一个精彩时刻。
记录自己,同时,也在接纳别人。
喜欢发朋友圈的人,让自己的回忆,从此有了寄托;喜欢看朋友圈的人,或浏览、或品评,角度不同,看法各异。
朋友圈虽小,但在这里,却很容易帮我们看清某些事、某些人。
人类的悲欢,并不相通
鲁迅先生笔下有一句经典名言:“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只觉得他们吵闹。”
朋友圈看似热闹,实则凉薄。
加了好友,不见得就是好友;朋友圈里,不见得都是朋友。
我的微信里有位姑娘,是个极其喜爱发朋友圈的人。
从早餐的一杯咖啡,到睡前的一张自拍,从美食到街景,皆可成为她朋友圈的素材。
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特别热衷于在朋友圈里分享、点赞、评论。
但这样一个从早到晚活跃在朋友圈里的人,最近的变化却让人深感意外。
起因,源于一条评论。
那天,她终于下决心买下了一个心仪已久的水晶花瓶,开开心心打算拍照,却在回身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。
看着满地狼藉,难过之余,她还是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。
评论的人不少,有询问、有安慰、有调侃,也有嘲讽:“为了发圈你也真是拼了,这次投资有点大,为你点赞。”
看似熙熙攘攘的朋友圈,竟让她突然感到孤独。
有一位朋友没评论,没点赞,直接在私聊里说:“碎了就碎了,再给你买一个。”
这件事以后,她发朋友圈的次数锐减,虽然也有分享,却再不为内容小心翼翼,不为评论患得患失。
她说:“以前发朋友圈是给别人看的,现在,真的只为写给自己。”
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,但别人的评价和看法,并不该成为我们的人生定位。
图片来源:全景视觉
《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》一书中,有一段话说得极为深刻:
“假如你是一棵树,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。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,那就意味着,随便一阵风,都会把你剧烈摇动,甚至将你吹倒。”
朋友圈只是一个圈,别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道坎。
朋友圈的背后,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另一个舞台,每个人都应该有想发就发的底气,想离开便离开的洒脱。
知人不评人,方为人上人
在《奇葩说》中,有一次一个嘉宾讲述了自己曾遭遇过的网络暴力,几度落泪。
高晓松听后,淡淡说了句:“你那不算什么,我们被骂得比你惨多了。”
生活中,总有那么一些人,自以为看透世事,却从不曾了解,他人有过什么样的经历与痛苦。
在曾经入围茅盾文学奖的小说《网逝》里,有一段情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。
女主角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给一位老人让座,没想到,此举竟引来各种指责与谩骂,她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道德和教养的人。
然而,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?
在公交车上的叶蓝秋,当时刚刚得知自己已经身患癌症,陡然来袭的痛苦和压力没人理解,更不会有人关心和体谅,恣意的评价背后,是对真相的漠视。
作家韩寒有句话曾说得特别犀利:“如果你不了解,就闭嘴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。如果你了解,那你就更应该闭嘴。”
未经他人事,莫论他人非。
不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,是一个成年人最起码的体面和修养。
之前,papi酱也曾因孩子随了父姓被骂上热搜,有些人的评论,可谓是刷新了认知底线。
不仅对孩子随父姓指手画脚,对papi酱人身攻击,甚至辱骂所有已婚女性。
papi酱没有与之争辩,但置顶的一条微博,让人看后很解气。
大到整个网络各种热议,小到朋友圈的一条更新,总有人针对、揣测、攻击,恣意评价。
也曾有人断言:“你喜欢发什么样的朋友圈,就是什么样的人。”
人活于世,你有你做事的标准,他有他看人的尺度。
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人,自以为看透世事,把指点别人,当作兴趣与谈资。
其实,人与人最大的恶意,并不是身体与言语上的攻击,而是将自己的看法,强加给对方,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。
不随意评价他人,是修养;不让自己活在他人的评价里,则是修行。
真正见过世面的人,懂得接纳不同
心理学上,有一个概念被称作“投射效应”。
大意是指,把一个人的喜好、情绪、想法等等心理特征,比作一台投影仪,并把这些心理特征统统投射到别人身上。自身的所想所见成为了某种标准,以此来判断,被投射的人,也应该有相同的认知。
一个人成熟的标志,是懂得克制。生活并不是以你为尺,去丈量别人的生活。
现实生活中,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普通人,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,都活成了别人眼中的“碌碌无为”。
但那些别人眼中的“碌碌无为”,却是自己生活中的从容幸福。
要知道,真正见过世面的人,懂得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接纳所有不同。
知乎上曾出现过一个非常火爆的回答。
有人问:“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,是种怎样的体验?”
1985年出生便已环游100个国家的网友@chong回答了这个问题。他的话引起众多网友的强烈认同。
他说:“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的政治正确,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。”
在这个世界上,有人崇拜上帝,有人信奉佛祖,更有人叩拜大地之母;你将一夫一妻制看作理所当然,也有人生活在母系社会。
许多你眼中骇人听闻的奇葩事,其实,只是异国他乡生活中的一种常态。
阅历与眼界,让我们懂得了包容,学会了换位,让我们理解了不同的社会,不同的价值观,并没有谁对谁错。
现实生活里,开阔的眼界,积累的阅历,认知的提升,远比朋友圈里无端的揣测更有意义。
图片来源:全景视觉
康德说:“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,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,但我可以尽可能去理解。”
世间万物,众生百态。
你可以不喜欢,但一定不能不尊重。
圈里圈外,生活同样精彩
曾有数据显示:
每天有近10.9亿人打开微信,近7.8亿人刷朋友圈,近3.3亿人视频通话,但是,发朋友圈的人只有1.2亿。
与10.9亿人相比,近90%的人已经默默离开。
离开的人,将朋友圈之外的生活,过得忙碌充实;留下的人,兴致不减,将方寸之地经营得有声有色。
圈里圈外,都在拥抱生活,更是在取悦自己。
毕竟,过好自己的生活,才最重要。
有句话说得特别好:“不发朋友圈的时候,你在认真生活;发朋友圈的时候,你在热爱生活。”
幸福,在你的心里,从不在别人的目光里。
新的一年,无论圈里圈外,都愿你活得洒脱,过得精彩。
你的朋友圈,你做主。
作者:麟郎
十年,一个人可以安稳成长,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。但在这个时间刻度内,作为普通人,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。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,它的十年随着一个个大小版本的变化,反映了这个时代朋友圈用户的酸甜苦辣,这是一部生活的变迁史,也是一部大众的情感史。
这届90后已经面目全非了。他们曾经在 QQ 空间鲜衣怒马,如今在朋友圈安静如鸡;曾经在 QQ 空间真情实感,如今在朋友圈被迫营业;曾经在 QQ 空间打卡学习,如今在朋友圈逗贫摸鱼……比起那些年刺激的 QQ 空间,现在的朋友圈真的真的,弱爆了
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。本文以克制、简洁著称的微信为对象,分析其为什么不这么做,以为我们做产品提供借鉴。本文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选取了微信朋友圈与QQ好友动态进行对比,主要从发布内容、发布内容后的互动两方面来比较。1 发布内容1.1 内容表现无
日常生活中,大家一般都很喜欢拍照,有的甚至喜欢将自己拍摄下来的照片,制作成音乐相册,然后发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分享在微信朋友圈,这样可以增加不少的乐趣。那么如何用手机制作音乐相册呢?原来方法这么简单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。一、套用模板(1)第
豪车名表旅游……电商平台出售朋友圈专用图文北青报记者看到,这些素材一份有上万张图片,或者数千个短视频,几乎包括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,表达的都是消费较高的场景。所有的照片、视频按照不同的标签被打包分类,比如“高级会所”、“美国旅游”、“豪
1、☘️踏着春天的脚步,☘️迎着春天的阳光,☘️开启春天的希望,☘️送上春天的祝福,☘️愿春风得意,☘️幸福快乐每一天,☘️2、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——有些事迟一点,晚一点,没有关系,因为你要相信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3、塞下秋来风
各位村民好,我是村长。微信这次终于出手了!而且这次的力度更大了!我们一直在谈微信私域营销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就是——朋友圈营销。朋友圈的营销也包含很多方面,比如人设打造、互动活动、产品展示等等。而这些营销的方式,最终都落地到了朋友圈发什么
文/墨然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,很多人都在网络上畅所欲言,积极地表达着自己。但同时也会有一类人,他们从不分享生活,也不愿意多说。其实,关于发不发朋友圈这件事,更多的在于个人的心理和状态。有时候,有会想要分享的东西,有时候会想要沉默,人本来就是
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,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;对面是弄孩子。楼上有两人狂笑;还有打牌声。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只觉得他们吵闹。——鲁迅《而已集·小杂感》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“小红点”亮起时的兴奋,到如今“逃离
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微信正在灰度测试修改朋友圈可见范围。 近日,有网友发现iOS版微信的朋友圈可以修改可见范围。具体操作步骤为:iPhone用户更新微信至最新版,点击一条自己的朋友圈,点击右上方三个灰色的点,会出现修改可见范围:公开、私密、
搜寻到美食,发朋友圈;心情不好,发朋友圈;结婚了,发朋友圈——曾经,发朋友圈是一个日常生活项目,但最近,“发朋友圈越来越少”登上热搜。为啥不发朋友圈了?不想暴露隐私“最开始,我每隔一两天就会发朋友圈,但我现在一两个月不发了,上次的朋友圈还是
“微信派”公众号近日宣布,朋友圈4月19日迎来10周年生日。从2012年4月19日诞生至今,微信朋友圈陪伴了你几年?翻出多年前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,你的感觉是什么呢?图片来源:微信官方信息第一出口“微信派“公众号。五步带您快速查找指定日期朋友
【手机中国新闻】4月19日,今天是微信上线朋友圈功能的十周年,还记得你的第一条朋友圈是什么内容吗?微信朋友圈上线十周年手机中国了解到,此前微信官方也表示,将在4月19日生日当天举办“朋友圈十年 和你一起”故事展。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这天,微信
微信正在灰度测试修改朋友圈可见范围。近日,有网友发现iOS版微信的朋友圈可以修改可见范围。具体操作步骤为:iPhone用户更新微信至最新版,点击一条自己的朋友圈,点击右上方三个灰色的点,会出现修改可见范围:公开、私密、部分可见、不给谁看。随
一 * 人活着脸皮就要厚点,这也不好意思,那也不好意思,那你怎么好意思活着?二 *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,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。你的脆弱和坚强往往都超乎自己的想象。三 * 因为有了因为,所以有了所以。既然已成既然,何必再说何必。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