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3-17 15:01:39 | 浏览:280
之前很喜欢刷朋友圈,特别爱看朋友们分享的鲜活日常。
那时我体会到了朋友圈的含义:
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“Moments”,意思是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。
可现在的朋友圈渐渐变味了。
朋友圈很难再有真实的情绪,更多是一些链接、风景、三天可见的灰线……
我关闭了朋友圈的窗口,开始回归到现实生活中。
相信大家也发现,越来越多的人从朋友圈消失。
为什么呢?
因为所谓的朋友圈,不是真正的朋友圈,所谓的微信好友,也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。
看完今天的这篇文章,你就会明白,很多人,已经不想在朋友圈里假装生活了。
来源:全景视觉
有些朋友圈,令人尴尬
之前因为工作原因,加了一个女孩的微信,算是点头之交。
没几天我就感受到她发圈的功力。
她的朋友圈内容,几乎全部围绕“精致生活”“秀恩爱”“生活富裕”三大主题。
比如,晒出两个角度的SK-II全套护肤品,加两张自拍,配文是:
前几天跟男朋友随口说了一下皮肤好干,没想到刚刚吃饭时突然就变出这套,好感动,好爱我男朋友。
往下刷还是她化着精致妆容,嘟着嘴的九宫格自拍照,配文是:
现在是等男朋友来接的小可爱。
再往下又是一张扮生气的皱眉自拍照,加数额不小的微信转账截图对话,配文是:
妈妈知道等下我要跟男朋友吃饭,说女生要独立,不能总花我男朋友的。他们都好爱我,怎么办!
上面这些内容,让看的人也很尴尬。
的确,朋友圈成了不少人打造完美人设的地方。
他们想成为令人羡慕的对象,希望自己展示出来的一切生活都是精致的。
发自己精致生活的朋友圈,并没什么问题,可过于频繁,一天好几条,也会让自己迷失在平行的线上空间,在精雕细琢的朋友圈里渐行渐远。
有些人会说:我发的100%都是真实的,我就是优秀,就是美满幸福,别人那是嫉妒我!
有句话叫:“我希望你过得好,但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。”
无数“恭喜恭喜”背后,藏着翻上天的白眼,泛泛之交就更不用说了。
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,本就屈指可数。
来源:全景视觉
有些朋友圈,令人无奈
我经常会收到类似微信:
朋友圈第一条,请帮我点赞,谢谢。
有时我没回复,对方还会再私信来一条:
看到信息了没?点赞了吗?收到请回复。
这语气,我差点以为是老板发来的。
而这类集赞,往往三天两头就有一拨。
还有一类人的朋友圈,变成了情绪的发泄口。
骂老板,骂堵车,骂客户......
现在的人压力大、节奏快,都需要有若干情绪出口,这都能理解。
可如果习惯性发表消极言论,只会让自己成为负能量制造机,让他人远离你。
而且,人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,就像鲁迅在书中描述的那样:
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,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,对面是弄孩子。楼上有两人狂笑,还有打牌声。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。
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只觉得他们吵闹。
来源:全景视觉
发朋友圈的人,“包袱”太重
有次午休的时候刷朋友圈,一个朋友发了一条很丧的动态,我打完字刚想安慰,结果显示该内容已删除。
其实也懂,发朋友圈的动作是情绪宣泄,发完之后删除,是不想被人看到脆弱的一面。
村上春树说:
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。不准情绪化,不准偷偷想念,不准回头看。
成年人的必修课之一,就是“掩盖情绪”。
不是说不能丧,不能不开心,而是要明白,很多事情太过情绪化也无济于事。
如果说,删朋友圈是成年人的情绪包袱。
那么“拍照5分钟,发圈2小时”则是另一种包袱——太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。
我有一个朋友,有次和她组队去旅游,刚到目的地,她就拍了很多张照片。
我亲眼看到她从几百张照片里精选出几十张收藏,再层层把关筛选出9张,之后再通过各大修图软件进行雕琢。
等到一个她认为能获得许多赞的时段,精心排序,按下发布指令。
之后她时不时掏出手机查看留言和点赞数。
过了一会她对点赞数不太满意,又删除,再重新编辑发九宫格……
几番折腾,大半天过去了,旅游体验感几乎为零。
国外有研究表明:一个人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多,这个人就会越不快乐。
社交媒体是“拟态环境”,展示的是加工的生活。
而随着你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,你就越来越在意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。
周而复始,发朋友圈就变成某种让你焦虑不安的负担。
来源:全景视觉
写在最后
其实,发不发朋友圈都是个人自由,并不需要“上纲上线”,关键是自己开心就好。
如果想通过它社交,不妨发些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,吸引优质好友;
如果你想记录生活,不妨真实些,打造出一个自我展示的窗口,吸引三观相似的人。
如果喜欢享受现实中的生活,那便放下手机,远离朋友圈的假精致,做自己就好。
只希望大家,都能活得像这句话一样:
“不发朋友圈的日子,是在好好生活;发朋友圈的日子,是在认真生活。”
不羡慕每一个活在朋友圈里的人,让朋友圈成为认真生活的一部分,也让别人多一个认识你的窗口。
记住,活在当下,我们的重心应该是在生活里,而不是在朋友圈里。
我们一起找到生活的重心,活出真实的自己吧。
作者:临公子,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、多家财经/职场平台签约作者,一枚理性爱财的工科产品汪。来源:自临公子的后花园(ID:hi-lingongzi)。
十年,一个人可以安稳成长,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。但在这个时间刻度内,作为普通人,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。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,它的十年随着一个个大小版本的变化,反映了这个时代朋友圈用户的酸甜苦辣,这是一部生活的变迁史,也是一部大众的情感史。
这届90后已经面目全非了。他们曾经在 QQ 空间鲜衣怒马,如今在朋友圈安静如鸡;曾经在 QQ 空间真情实感,如今在朋友圈被迫营业;曾经在 QQ 空间打卡学习,如今在朋友圈逗贫摸鱼……比起那些年刺激的 QQ 空间,现在的朋友圈真的真的,弱爆了
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。本文以克制、简洁著称的微信为对象,分析其为什么不这么做,以为我们做产品提供借鉴。本文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选取了微信朋友圈与QQ好友动态进行对比,主要从发布内容、发布内容后的互动两方面来比较。1 发布内容1.1 内容表现无
日常生活中,大家一般都很喜欢拍照,有的甚至喜欢将自己拍摄下来的照片,制作成音乐相册,然后发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分享在微信朋友圈,这样可以增加不少的乐趣。那么如何用手机制作音乐相册呢?原来方法这么简单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。一、套用模板(1)第
豪车名表旅游……电商平台出售朋友圈专用图文北青报记者看到,这些素材一份有上万张图片,或者数千个短视频,几乎包括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,表达的都是消费较高的场景。所有的照片、视频按照不同的标签被打包分类,比如“高级会所”、“美国旅游”、“豪
1、☘️踏着春天的脚步,☘️迎着春天的阳光,☘️开启春天的希望,☘️送上春天的祝福,☘️愿春风得意,☘️幸福快乐每一天,☘️2、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——有些事迟一点,晚一点,没有关系,因为你要相信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3、塞下秋来风
各位村民好,我是村长。微信这次终于出手了!而且这次的力度更大了!我们一直在谈微信私域营销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场就是——朋友圈营销。朋友圈的营销也包含很多方面,比如人设打造、互动活动、产品展示等等。而这些营销的方式,最终都落地到了朋友圈发什么
文/墨然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,很多人都在网络上畅所欲言,积极地表达着自己。但同时也会有一类人,他们从不分享生活,也不愿意多说。其实,关于发不发朋友圈这件事,更多的在于个人的心理和状态。有时候,有会想要分享的东西,有时候会想要沉默,人本来就是
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,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;对面是弄孩子。楼上有两人狂笑;还有打牌声。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只觉得他们吵闹。——鲁迅《而已集·小杂感》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“小红点”亮起时的兴奋,到如今“逃离
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微信正在灰度测试修改朋友圈可见范围。 近日,有网友发现iOS版微信的朋友圈可以修改可见范围。具体操作步骤为:iPhone用户更新微信至最新版,点击一条自己的朋友圈,点击右上方三个灰色的点,会出现修改可见范围:公开、私密、
搜寻到美食,发朋友圈;心情不好,发朋友圈;结婚了,发朋友圈——曾经,发朋友圈是一个日常生活项目,但最近,“发朋友圈越来越少”登上热搜。为啥不发朋友圈了?不想暴露隐私“最开始,我每隔一两天就会发朋友圈,但我现在一两个月不发了,上次的朋友圈还是
“微信派”公众号近日宣布,朋友圈4月19日迎来10周年生日。从2012年4月19日诞生至今,微信朋友圈陪伴了你几年?翻出多年前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,你的感觉是什么呢?图片来源:微信官方信息第一出口“微信派“公众号。五步带您快速查找指定日期朋友
【手机中国新闻】4月19日,今天是微信上线朋友圈功能的十周年,还记得你的第一条朋友圈是什么内容吗?微信朋友圈上线十周年手机中国了解到,此前微信官方也表示,将在4月19日生日当天举办“朋友圈十年 和你一起”故事展。在微信朋友圈十周年这天,微信
微信正在灰度测试修改朋友圈可见范围。近日,有网友发现iOS版微信的朋友圈可以修改可见范围。具体操作步骤为:iPhone用户更新微信至最新版,点击一条自己的朋友圈,点击右上方三个灰色的点,会出现修改可见范围:公开、私密、部分可见、不给谁看。随
之前很喜欢刷朋友圈,特别爱看朋友们分享的鲜活日常。那时我体会到了朋友圈的含义:朋友圈的英文名称是“Moments”,意思是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。可现在的朋友圈渐渐变味了。朋友圈很难再有真实的情绪,更多是一些链接、风景、三天可见的灰线……我关